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东汉(25-220) 通高22厘米,长55厘米 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二台子汉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。明器。立姿。口部微张,双目前视,双耳耸立,颈与胸之间有系带,并连接着链环,尾巴上卷,四肢直立有力,肌体壮硕,栩栩如生。
东汉(25-220) 高35厘米,长49厘米 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二台子汉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。明器。鸡首高昂,鸡冠冲天,身体肥硕,尾巴翘起,两侧翅膀划有羽毛。
东汉(25-220) 高18.5厘米,长22厘米,宽22厘米 1959年北京平谷县西柏店汉墓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通体施低温绿釉。明器。磨扇仅有一块,架设在一方形台的十字(穿孔)架上,磨台下连着漏斗,并用四柱支架。
唐(618-907) 长31.8厘米,宽7.5厘米,高6.2厘米,碾轮直径10.5厘米,孔径2厘米,厚2.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由碾槽、碾轮及钺形铲组成。外壁施黄绿色釉,施釉不到底。碾轮为扁圆形,中间微鼓,有一圆孔用以安装木轴,无釉。碾槽为长方形,中间有凹槽,胎质粗硬。
唐(618-907) 高22.1厘米,口径10.1厘米,底径11.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卷沿,矮颈,丰肩,圆腹,饼足。肩部饰带状曲柄和短直流,另两侧有对称双系。通体施黄釉,施釉不及底。器身刻有跳刀席纹,并在肩部点缀蓝斑。胎质细密,呈灰白色。釉面有细碎开片。唐代黄釉蓝彩器,主要产于河南郏县黑虎涧窑和黄道窑,除黄釉外,还有黑釉,茶叶末釉系,系上饰天蓝色或月白色斑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高18.2厘米,口径14厘米,底径11.3厘米 北京大兴区青云店战国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折沿,方唇,束颈,溜肩,鼓腹,平底。肩部刻划三个字。外壁有轮制痕迹,胎体较为粗糙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高8.5厘米,口径22厘米 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1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仿青铜礼器。敞口,浅腹,平底,鋬为鸟首状,鸟尾为流。周身满绘朱彩流云纹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通高43厘米,口径28厘米 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微敛口,鼓腹,圜底,三兽形蹄足,口沿上双附耳,耳上刻划S形纹,半球形盖,盖面贴塑三卧兽为钮,腹部浅刻涡纹。陶鼎表面有朱绘痕迹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出土 通高36.5厘米,口径21厘米,底径21.5厘米×21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仿青铜礼器。弧腹,腹两侧贴塑兽头形耳,下有方座,座四面开方形洞。兽头耳上彩绘斑点纹,其余部位满绘朱彩流云纹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通高71厘米,口径20厘米×20厘米,底径24.1厘米 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仿青铜礼器造型,方形口,细长颈,颈部四面有对称铺首衔环和虎形耳。球形腹,圈足。方形子口盖,盖纽内凹。器身满绘朱彩流云纹。陶壶是仿青铜礼器而制作的陶制礼器,战国时期墓葬中常见鼎、簋、匜、壶礼器组合。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以红、黑、黄、白...
战国(前475-前221) 通高33厘米,口径16厘米,底径16.4厘米 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仿青铜礼器。子母口,弧腹,喇叭形高足,带盖,盖上有三柱足,反置成鼎形。器身满绘朱彩变形螭纹,彩绘流畅而飘逸。松园村战国墓出土的陶豆分小口豆和大口豆两种类型,此为大口类型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 北京怀柔区城北东周墓葬32号墓出土 通高24厘米,口径14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。折唇,短颈,深腹,圜底,三锥足。通体拍印绳纹。为燕国文化的典型陶器。
西周(前1046-前771) 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第二小学出土 高25.1厘米,口径19.4厘米,底径1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灰陶。方唇,折沿,束颈,折肩,收腹,平底。肩部有一道凹弦纹,腹部一侧以阴文刻划“亚”字,并有轮制痕迹。
晋(265-420) 高19.4厘米 北京房山区服装厂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。泥质红陶,明器。模制。头发上梳,总于头顶成高髻,裹以头巾。睁目鼓腮,口圆张,挺胸收腹。上身赤裸,下着及地长裙。双手环抱于胸前,作歌唱状,推测为歌唱俑。
辽(907-1125) 高23.5厘米,口径4.5厘米,底径9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。扁圆形。筒状小口,另一侧有提梁,垂腹,平底。通体施白釉,施釉不及底,釉面有细碎开片。口沿下有一圈戳印纹,腹部两侧及下腹部饰一周仿皮条状凸棱。釉面莹洁,造型浑厚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